刮痧療法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非藥物自然療法,刮痧具有歷史悠久、操作簡單、獨特安全、適用廣泛,刮痧療效顯著可靠等特點。一塊牛角板,一個勺子就可以帶來神奇的療效,使刮痧千百年以來廣泛流傳於我國尋常百姓間,深受百姓的歡迎和喜愛,經久不衰。當遇到中暑、發燒,或身體感到疲倦痠痛時,有些人會選擇使用傳統的刮痧療法來幫助散熱、緩解症狀。不過對刮痧入門者來說,想要嘗試刮痧之前,應該要先來了解一下刮痧的原理、功效及須知,才不會用錯方法而事倍功半!
刮痧療法形成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因為刮痧功效顯著,使其長期以來流傳於民間,薪火相傳,沿用不廢。宋元之際,刮痧的雛形在民間已比較廣泛地流傳。百姓用湯匙、銅錢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療腹痛等症的方法和經驗。至清代,刮痧療法大為盛行。在刮痧法中原本就有刮痧與放痧兩大內容,放痧法或亦可稱之為放血法。
經過不斷的發展,刮痧由經驗發展成為中醫針灸經絡理論指導,循經走穴,內症外治的辨證刮痧。現在刮痧功效更多的重心是在機理研究上,從活血化瘀、免疫調節、改善新陳代謝等方面進行鑽研,使刮痧療法與針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成為特色專案,刮痧真可謂是“不用手的按摩,不用針的針灸,用刮痧板的拔罐”,以其簡、便、廉、驗、速和易掌握、較安全、刮痧功效好的特點,將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刮痧來作為保健的專案,將刮痧推薦給不同的人。刮痧到現在已不僅僅是仍然流行於民間的特色療法,也是當今醫療機構將刮痧推薦作為針對骨關節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療方法,作為非藥物外治法的刮痧療法,源於古代,盛於明清,如今正以嶄新的面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這是錯誤的觀念,一個人刮痧會不會出痧,和個人體質有關。每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紅紫瘀斑的情形也不同。有人輕輕刮擠下就出現瘀斑,有人怎麼刮都刮不出痧,太過用力刮痧或硬刮出來的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更甚會出現組織損傷,切勿盲目追求出痧。一般而言,病比較輕,出痧會比較少跟顏色淺,也比較快消散;病比較重,出痧會比較多跟顏色深,消散得比較慢。此外,如果體質屬於平常不容易出痧的病人,平時也可以服用一些補氣、補血或補陽氣的食療,例如四物湯、八珍湯、補中益氣湯等等。
刮痧後,會促進血液循環及汗腺分泌,皮膚擴張,如此時一旦感染風邪,反而會有機會引發新的疾病。所以刮痧後,保持身體溫暖,避免入涼,同時出痧後的30分鐘內忌用冷水洗澡,最好在刮痧後1~2小時後,用水溫較高的水洗澡。
因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再次進行刮痧的密度也都不一樣。主要視乎個人痧斑消散情況而定,快則可2-3天,慢則約10天,待完全去痧後,便可進行第二次刮痧,刮痧功效比較好。
如果你有以下症狀,就特別適合進行刮痧治療:上班一族,感冒,煩躁,肩頸膊痛,頭暈頭痛,胸口作悶,肌肉勞損,腰酸背痛,氣血循環不良,落枕,急性扭傷等。
不宜刮痧的族群,則包括1歲以下幼童、孕婦、癌症患者、年老體虛者。若有以下症狀者不宜刮痧:
(1) 嚴重的熱痙攣、熱衰竭、中暑昏迷不可刮,要馬上送醫
(2) 孕婦、經期中的女性、嚴重慢性病如腎臟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者),或皮膚潰爛有傷口、燙傷者。嚴重靜脈曲張者(血管壁彈性較差),心臟病患,肝腎功能不全的人,凝血能力也會較差不建議刮痧,以及凝血功能不正常、血液疾病患者等,都不建議刮痧。
(3) 空腹疲勞或睡眠不足、身體虛弱時,也不宜刮痧。
刮痧抹油主要是為了減少表皮傷害,因此嬰兒油、潤膚乳液,甚至紅花油都可以使用。只要被刮痧者發現皮膚表面過分刺激,除了減小力道外,也要留意皮膚表層的油品是否足夠。油基本上都只是個輔助功效,只要油品對皮膚沒有刺激等傷害性都能使用。
不建議,刮痧治療以「治療一種病症」為原則。因為,刮痧的過程中,皮膚表面的毛孔會張開,屬於中醫治法中的洩法。如果過度刮痧,容易無意間疏洩太多陽氣,反而會令患者感覺疲倦,嗜睡等不良反應。一般來說,每次刮痧挑選最多兩個部位進行刮痧即可,刮痧功效最好。同時亦避免陽氣過於宣洩而壞事,達不到補益效果。
刮痧時最常用的部位就是後頸、肩膀、背部,而之所以刮這幾個部位是有原因的。 中醫認為,人體的督脈(背部正中間脊椎處)與膀胱經(督脈旁開1.5寸、3寸)主管「一身之表」,作用等同於人體最外層的防護罩,因此當外邪入侵、身體不舒服時,當然也從第一線的督脈、膀胱經去處理。
佐敦旗艦店: 2332 0880
What’s App: 5969 1218
荃灣分館: 31880660
What’s App: 3188 0660
佐敦旗艦店: 香港九龍佐敦道13至15號地下(佐敦港鐵站B1出口)
荃灣分館: 荃灣沙咀道289號恆生荃灣大廈地下C舖
佐敦旗艦店: 星期一至日 0900-1800
荃灣分館: 星期一至日 0900-1800